孩子做题时出错,如看错数字、漏看条件、计算错误等,很多家长和老师将其简单归因于"马虎",同时顺势常被简单归因于“不认真”或“学习态度问题”。然而,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多个认知系统协同失效的结果,涉及注意、记忆、执行功能、知识表征等多层面的发展特点或暂时性问题等。

想要帮助孩子真正告别“粗心”,家长们得先理解“马虎”背后的心理机制,才能培养孩子发展出更稳定的学习能力。
注意力
解题的第一步是准确感知题目信息,但儿童的注意力尚未完全成熟,则会产生注意系统的“筛选-聚焦”失效,从而容易出现两种偏差:
一是选择性注意能力弱,导致关键信息被“过滤”或“淹没”。具体表现为:题目中常包含干扰信息(如多余的条件、相似的表述)或关键信息(如限定词“不正确”“至少”)。儿童的选择性注意能力(尤其是抗干扰能力)较弱时,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把无关信息当重点并因经验产生刻板印象(如看到“苹果”就联想到加法,忽略题目实际是减法);
漏看关键限定词(如“除”和“除以”、“单位换算”等细节);
因题目过长或排版复杂(如多行文字、小字体),导致视觉扫描时遗漏个别信息。
二是分配性注意不足,导致“顾此失彼”。具体表现为:复杂题目需要同时关注多个信息(如读题、列式、计算),或边听老师读题边记录。受前额叶发育水平影响,儿童的注意分配能力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若发展较慢或受限,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计算时一边心算一边写答案,导致中间步骤出错;
边打草稿边心算又急于誊写,导致写错自己心里要写的数字。
执行功能
执行功能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都已经详细提及,在这里我们不赘述,只简单分析一下跟这个现象可能的原因。
首先是工作记忆的局限。儿童的工作记忆容量较小且加工效率低,容易出现:信息丢失,往往是因信息记不全。又或是,信息混淆,相似内容“串台”,张冠李戴。
其次是认知灵活性的不足。这时就会出现:产生思维定式,难以转换思路;注意转移困难,解题时出现卡顿;以及难以在多个任务间灵活切换。
最后是反应抑制能力的薄弱。就会出现:容易冲动性作答;容易受到干扰信息的影响;容易出现忽略题目中的限制条件和特殊要求。
这些种种的情况,都容易导致孩子出现“马虎”的结果,也就是孩子本身的理解能力没有问题,对题目一对一进行辅导时能够完成,但不跟进时,就常会出现所谓的“马虎”,并且这种“马虎”不会因为家长、老师一次两次的提醒而消失。
举例来说
比如数学作业中可能会出现,孩子计算的时候忘记进位、借位或者写错小数点。
如果家长在旁边监督他做一道需要进位或者借位的计算题,他是能够准确完成的。
但是如果让他独自完成很多道题目,他就会经常性地出现忘记进位、借位,这很有可能就是孩子难以同时处理复杂的运算过程和规则,尤其是工作记忆容量不足,认知灵活性较差,导致认知和注意资源难以分配。
看到这里,各位屏幕前的家长读者或教师读者会问“哪儿有那么玄乎,这不就是孩子知识点没掌握嘛?!”
其实不完全是。当你发现单独问孩子这一知识点时,他可以说出来,有些孩子甚至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一旦他们自己做多道题时,就又出现“马虎”了。
这种情况再度向我们说明了一个问题:理解不等于能执行,因为从理解到完成执行,还需要认知系统中不同能力的协调行动才能最终完成。
心理与动机因素
除了以上基础能力的问题外,孩子对 “作业的意义认知”“情绪状态” “元认知监控缺失”“自我效能感缺失”等也会影响他们的投入度,导致“马虎”的情况出现。
首先是动机的缺失:孩子不理解“为什么要做作业”
孩子把作业认为是“完成家长或老师的任务”,而不是“巩固知识的手段”,缺乏 “内在兴趣”,自然也不会投入精力检查,抱着“只要写完就行,对不对无所谓”的态度。
此外,作业的奖赏机制是长期的、延时的,比如说对掌握知识和考试进步,而孩子可能更关注的是“即时反馈”,比如玩玩具、看动画,为了尽快获得即时奖励,他们会快速完成作业,并不在乎作业的准确性。
其次,情绪的干扰也会占用孩子的认知资源
比如说孩子处于焦虑情绪,担心作业做不完被批评、害怕遇到难题,会导致很多的认知资源消耗在这样的情绪里,那留给 作业的认知资源就会减少,比如说考试前非常紧张,就可能导致看错数字、算错步骤,外在表现可能被家长、教师定义为”马虎“。
再而,孩元认知(对自身认知过程的监控)是避免“马虎”的关键,但儿童的元认知能力尚在萌芽发展中,远未达到成熟
例如,孩子缺乏“自我检查”的策略。孩子可能不知道如何检查(如逐题核对、逆运算验证),或觉得“检查浪费时间”,导致错误未被发现。
又比如,有些孩子会对错误进行“事后合理化”。即使发现错误,孩子可能因“反正我会做,只是粗心”的认知偏差,低估“马虎”的严重性,缺乏改进动力。
这种归因方式会强化“马虎”模式——反正不是“不会”,就不必认真纠正。通常出现这种情况的孩子父母很习惯这样说“我们孩子很聪明的,只是有点马虎”。家长们,这里一定多注意,这样的评价并不会有助于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反而会强化孩子未来继续“马虎”的行为。
最后,孩子如果长期处于自我效能比较低的情况也会出现”马虎“
如果孩子因为曾经的错误,如果一直长期处于负面评价中,可能会产生“我就是粗心””我就是马虎“的固定思维,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做好,从而放弃努力变得“破罐破摔”。
那么,如何尽量避免孩子“马虎”的情况呢?
首先,我们仍然是需要从他们的基础学习能力,尤其是针对注意力和执行功能中的工作记忆、认知灵活性以及反应抑制进行训练。在前面的科普系列科普文章中,针对注意力品质、工作记忆、反应抑制等我们提供了很多训练方法,在这里,我们主要分享一个认知灵活性的简单训练方法——“听指令找文字”。
“听指令找文字” 准备不同颜色的字,对应不同颜色的字义。比如说“绿颜色的‘紫’字”“红颜色的‘黄’字”等等,家长和孩子轮流问发出指令,让对方找出对应颜色的字,或者对应表达意思的字。
比如说“找出紫色的字”“找出‘紫’这个字”……以此来锻炼孩子的认知灵活性,也能够提升孩子的反应抑制能力。
其次,心理与动机方面,我们需要帮助孩子提升心理动能,唤醒学习动机。在其中,家长的作用至关重要。家长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理念,拥有科学的理念,再结合之后的科学方法,才能在最大程度呵护孩子学习主动性。这点我们在先前的系列科普文章中有所提及。
此外,我们需要帮助孩子进行一定的心理调适,包括参与一些提升孩子兴趣,产生对生活有意义和价值感的活动。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生活与生命的意义”“为什么而学”,进而才能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动机。建议家长们认真听一下我们创作的原创歌曲《周末干什么?》。
建议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参与一些职业体验活动,比如烘焙、照顾小动物、图书馆整理等多种形式,让他们体验生活和生命的乐趣,这是内在动机最直接的来源。
当然,这里并不单单只是让他们产生兴趣,家长更重要的是关注孩子在持续兴趣活动中所遇到的困难,当家长帮助孩子逾越过这些困难后,这时产生的动力和意义是可以贯穿终身的。
最后,我们建议每天给予孩子足够的运动时间。运动能够帮助孩子调节身心状态,对注意力的提升也有着极大的帮助。我们建议让孩子每天有至少30分钟的运动时间,并且保持一定的心率,这样才能达到运动调整的效果。当然,这里一定要注意与孩子本身身体的状态相适配。
如果可以,我们一般建议家长带领孩子参加有互动性质的运动活动,比如说打羽毛球。在这种体育活动中,不仅可以调试孩子身心状态,也可以通过互动,调节亲子关系,改善并调节孩子和家长的情绪状态,一举多得。

所谓的"马虎"背后,往往是孩子认知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通过科学的方法和耐心的引导,我们不仅能帮助孩子减少错误,更重要的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