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无数家庭可能都在上演同样的场景。
“快写作业!”
“知道了,马上!”
然而……
孩子可能玩橡皮、发呆、或者仅仅写了几个字,就开始要喝水、要上厕所。

很多家长会认为,面对写作业的磨蹭拖拉是态度问题。但实际上,除了可能的态度问题,就孩子本身能力来讲,做作业拖拉磨蹭也可能和孩子的注意力有着密切关系。更可能与孩子大脑中的“指挥官”——执行功能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幼儿园老师总是反映孩子坐不住,那他是多动症吗?中,我们提及过执行功能和执行功能中的核心能力之一——反应抑制。
执行功能
是人脑的高级认知系统,就像我们大脑的“首席执行官(CEO)”,负责规划、组织、管理和执行我们的思维与行为。
它主要包含三个核心成分
工作记忆
是大脑的临时信息处理中心,负责暂存和处理信息。通常工作记忆能同时容纳少量的信息,而且它不仅仅是“存储”,更需要对“存储”的信息进行“心理加工”(比如说比较、排序、心算等等)。这也是它区别于短时记忆的关键。
比如说,对“45283”这一串数字进行“倒数”,这就需要你短暂地记住这串数字,并且在心理对这串数字进行加工,从“45283”排序为“3-8-2-5-4”,再说出来。完成这个目标之后,再过一段时间,你可能就不会记住这串数字了,除非你一直一直复述它,直到把它存储到了你的长时记忆中。
工作记忆容量有限的孩子,可能会出现——解题的过程中,写到后面就忘了题目条件;常常需要反复阅读题目;解题时会常常遗漏步骤或条件等等,这些都导致作业效率极低。他们还会找不到学习用品;需要多次重复指令才能理解任务。这就导致完成作业对他们是比较困难的事情,进而拖拉磨蹭不愿意开始。
认知灵活性
像我们大脑中的“遥控器”,能够根据环境的要求,灵活地将心理注意力资源从一个任务或者思维模式转换到另一个任务或思维模式的能力。它能让我们克服固有的思维习惯,适应新的规则和情境。核心是心理和行为的适应性,是解决问题、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有效学习的关键。
比如说,午休的时候,孩子正在全神贯注地做计算题(任务A),这时语文老师突然进来说:“现在我们来听写一下昨天学习的词语”(任务B),这时孩子就要必须从逻辑计算的任务A快速切换到需要词语记忆、理解和书写的任务B中。
认知灵活性比较好的孩子——
能够快速地从计算题抽离出来,将注意力资源转换到听写任务上,并且开始调动词语记忆等能力,立刻开始准备并且开始听写,且过程中很少出错。
认知灵活性比较差的孩子——
会出现切换卡顿,他的注意资源还停留在刚才的数学题上,导致听写时还没有切换到词语记忆、书写的模式,容易出现写错、漏听、反应迟钝的情况,而且效率比较低下。
此外,认知灵活性较差的孩子,面对每天的多科目作业时,常常陷入“启动困难”。他们可能花费大量时间纠结“先做数学还是先写语文”,迟迟无法迈出第一步。这就像一台同时打开太多程序的电脑,运行缓慢甚至卡顿。他们在任务间切换困难,这也很难从刚放学的放松状态进入写作业的学习状态。
反应抑制
在本系列的文章中详细介绍过,它就像大脑中的“刹车系统”。孩子在写作业中出现的很多“分心”行为,往往就在于这个“刹车”能力还需要锻炼和发展。
反应抑制能力不足的孩子就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并且难以控制自己,这就导致窗外的声音、桌上的橡皮、内心的想法都在争夺他们的注意力,使得专注作业变得异常困难。
所以,当执行功能不足的时候,就会出现:
任务启动困难 难以从放松状态切换到学习状态,难以启动开始作业。
时间管理能力弱 对时间长短没有概念,无法合理预估作业所需时间。
计划和组织能力差 面对多科作业,不知从何入手,缺乏优先级排序。
注意力容易分散 抗干扰能力弱,容易被外界声音、物品或自己的思绪带跑。
工作记忆有限 记不住冗长的指令,容易遗漏作业要求。
以上这些情况的出现,最终的外在表现就是磨蹭拖拉。当然,这里我们主要是谈及的和注意力相关的拖拉磨蹭情况。实际上,其他心理与动力的缺失也可能带来孩子的拖拉和磨蹭,比如焦虑压力、有对立违抗情绪、害怕犯错、缺乏学习内在动机。
如何帮助孩子尽量减少拖拉磨蹭的情况呢?
首先,我们可以对孩子做作业的环境进行优化,减少干扰。尤其是对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孩子来说,可以设立简洁、安静的学习空间,移除视觉和听觉干扰。
需要注意的是,对一些孩子而言,桌上过多的文具也会产生视觉干扰。减少桌面文具是办法之一。
其次,我们可以带领孩子先一起进行计划和自我管理,也就是任务拆解,之后再逐步过渡到由他们自己来进行计划和自我管理。
比如,每个孩子回家会有“零号本”类的备忘录记录当天需要在家里完成的作业。建议孩子一到家,家长不必急于催促孩子做作业,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分析备忘录内的作业,对作业完成顺序进行排序,并预估每项任务的完成时间,这样既帮助他们进行计划管理,也厘清对自我的认知。
这样既是帮助孩子厘清哪些任务是相对简单的,他可以自主完成的,哪些任务对他来说是有难度的,需要他人帮助的。那些他自主可以完成的就由他自己完成。家长在这里需要做的就是——着重帮助和支持孩子那些对他来说难以自主完成的内容。通过观察和分析,帮助他了解这些任务难点,拆解任务难度。
比如,“背课文”这件事情孩子很抗拒,家长自己觉得孩子是因为对课文不够熟悉,才磨蹭拖拉不愿意完成,就会要求孩子多读几遍。但实际上孩子是因为对课文句子的不理解,觉得非常困难,所以才难以启动,最终导致拖拉磨蹭。因此,这里家长需要做的是和孩子一起拆解课文,从一段一段到一句一句理解,建议借助联想、图示、表征或演绎等方式,进行理解后的整体性记忆。
这样既帮助孩子理解并完成背诵课文的任务,也帮助他掌握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课文的方法,更引导孩子模仿、习得一些重要的学习方法。
再次,我们可以根据先前几篇文章中的一些适合学前儿童的互动游戏,提升游戏难度,也适用于学龄儿童进行训练和提升。比如,在工作记忆的提升方面,可以“纸牌对对碰”,在反应抑制的提升方面,可以通过“123木头人”“听指令做动作”等。

最后,是对孩子具体的积极行为进行及时强化与肯定。关注孩子的努力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客观的过程性反馈能切实帮助孩子认识自我、提升他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孩子会在一次次“我能够做到”“我确实做到了”中自主累积这些过程中所获取的能力,作用于学习和生活。还可以合理奖励,比如设立可实现的目标和相应的奖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