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即将从幼儿园升入小学,许多家长会产生这样的担忧:
我的孩子到底能不能适应课堂?在课堂上能否坐得住?
上课的时候会不会分心?能听进多少?
作业能否顺利完成?
其实,家长这些担忧的内容都与儿童注意力健康息息相关。注意力是孩子顺利适应小学学习、开启学校生活的必备能力之一。
我们家长都知道:大部分5-6岁孩子的注意维持时长通常在15-20分钟,也有少部分孩子可以达到20-30分钟。进入小学后,一节课的时长通常为40分钟左右。于是,不少家长一边开始担心孩子能否适应,一边加强课业知识的提前学习,想以此增加孩子的认知水平和注意力,以达到提前适应的效果。还有不少家长顺势大大减少孩子日常自主活动或游戏时间,并强迫孩子每日每次学习时长要达到30-40分钟。
但不少家长反映,孩子配合度低,需要家长“陪读”“盯牢”“时时督促”,使得“不谈学习母慈子孝,一谈学习鸡飞狗跳”的状态提前了。而且,其中一部分家长知道提前学会有弊端,但认为“总比啥也不学,孩子入学后失去自信”要强,经再三斟酌还是决定“提前学”“逼一下”。
然而,这样的做法到底可不可取?值不值得?
这里,我们先带大家来看看几个在孩子幼小衔接阶段家长容易产生的关于注意力培养的误区:
误区一:家长认为“注意力是逼出来的。”
家长强迫孩子“长时间专注”,要求孩子“坐住”或“认真做某事”超过其年龄承受水平或者其已有承受极限。
前者是指家长忽略了孩子发展规律(例如,4-5岁孩子一般能维持10-15分钟,结果家长要求孩子必须持续注意30分钟,导致孩子根本无法做到,从而孩子产生负面情绪);后者则是不顾自家孩子眼前水平,因要求过高导致孩子频频挑战失败而产生抵触情绪(例如,同龄孩子注意力水平一般为10-15分钟,然而自家孩子虽同龄,但日常最高注意力水平仅为5分钟,当家长以同龄孩子的注意力水平要求他时,孩子因无法做到而对自己失去信心)。
任何的不关注孩子自身发展规律的强迫延长,只会让家长事与愿违,甚至会造成对孩子自信心的破坏。
误区二:忽视“兴趣”的引导。
一到孩子幼儿园大班,家长就会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努力识字,利用单一设计的字卡以扩大其认字量,每晚还会设置“考试”来考孩子记住多少;也会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快速学习拼音,每晚设置“拼读小考”来了解他的掌握水平;还会让孩子写数字,记忆加减法……家长强迫孩子做不感兴趣的事(如识字练字、算数学题等),而忽略了兴趣是注意力的“内在动力”之一。
由于他们的认知事物的方式处于具象化理解阶段,单纯的数字、汉字、拼音字母等都是抽象的符号,这些直接记忆、背诵、认读的机械化学习方法对于幼儿园孩子而言非常枯燥且不易于理解,同时会造成他们认为“学习很苦”的刻板印象,导致在入学前便已失去学习兴趣,见到“学习”就害怕。
误区三:孩子自主活动都不是正经学习,是瞎学,可随时打断。
在大多家长看来,认为孩子的自主活动与学习无关,因此并不重要。
于是,在孩子自主活动时,有的家长在一旁陪伴时因看不下去便急于纠正孩子,有的家长会随意打断孩子做其他事情(如让孩子吃水果点心,或者让孩子别玩了,或者在孩子周围打电话等)。
其实,一般情况下,当孩子在专注地玩玩具、拆玩具、反复阅览绘本、看图纸拼搭、进行积木建构等自主游戏或活动时,孩子的学习已经开始,在这些活动中,孩子锻炼了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开启了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等。
到此,简言之,发现这些误区带来的结果是:
我们家长摒弃了原本能锻炼孩子学习能力的活动,而是选择了一种孩子无法适应、甚至会导致孩子过早丧失学习动力的方式来强迫孩子完成“对知识的机械学习”。
整个过程因为孩子负面抵触情绪的产生,而导致孩子无法主动调动各项能力(如观察能力、倾听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理解表达能力等等)。
为此,在我们助力孩子顺利度过幼小衔接期前,我们家长必须先拥有科学的理念,再结合之后的科学方法,就能在最大程度呵护孩子学习主动性的同时,助力孩子逐步过渡与适应,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接下来,向大家隆重推出“一理念三方法”。
一理念
先请各位家长想象一下,当我们坐在离桌子一段距离的椅子上时,我们该如何才能喝到放在桌上的那杯水?
恩,我们需要站起来,走到桌子前,用手拿起杯子,用手倾斜杯身,喝到水。
而我们“站起来”“走到桌子前”“用手拿起杯子”“用手倾斜杯身”“喝”等这一系列的动作就如我们的学习能力,我们想要自主地获得这些学业知识,是需要先发展起我们主动获取知识时的这些能力。
但如果家长在最初较长的一段时期里帮助孩子端起杯子喝水,久而久之,孩子便丧失了自己端起水杯的“意识”和“自觉”:一方面认为端水本就该是家长做的,另一方面孩子在整个喝水的过程中也无法体会到自主端水的乐趣,更无法从自主端水进行进一步演化、创造,生成更多促进其自主发展的行为。
因此,提升孩子基础的学习能力比学业知识本身更重要。这是孩子人生“长跑”的源泉所在。
三方法
方法一:注重习惯上的过渡和调整。可以帮助孩子准备支持他们专注的环境氛围(物理环境和家庭人文化境),并逐步建立起相关的规则。
在物理环境上,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确定并创建一个“学习角”或者“安静角”,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空间,摆放好小桌椅,避免声音和视觉的干扰。当孩子需要进行一些高度集中的活动,比如阅读绘本时,让孩子在这样的空间里进行适应,培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家庭人文环境上,建议设立比较清晰的一个“家庭成员独立思考时段”。
家里人可以约定每天一个固定时间段(比如饭后10分钟、20分钟),这个时间段是大家做需要投入一定努力进行专注事情的,比如孩子是专注阅读绘本,家长是专注读书、看文件等。
时长可以根据孩子目前能够专注的时长来订立,比如他目前只能专注5分钟,那就先订立5分钟专注时长,结束后每个人可以对自己专注的内容进行分享。随着孩子能保持专注时间的增长,这个时间段也可以逐步增加。
这样的方式,也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专注的氛围和以家长具体专注的行为为榜样,学习自己如何专注,效果比家长单纯对孩子讲道理要有效很多。
方法二:注重观察与捕捉孩子的专注时刻。要培养孩子的专注时长,首先建议家长最先关注的不是“专注时长”而是观察捕捉孩子的“专注行为”。
平日里,建议家长有意识的去看孩子专注的行为,在此期间,不随意打断。待孩子专注行为结束后,建议家长立刻将孩子刚才的“积极行为”与孩子进行反馈,比如,下方这个情境:
妈妈:“宝贝,妈妈刚才发现你的双眼始终看着手中的这个折纸,还看到你先这样折过来,又那样折过去,反复了很多次。你专注的样子很厉害!”(即时进行客观行为反馈)
宝贝:“我才不厉害呢,又没有完成……”
妈妈:“虽然没有最终完成,但妈妈依然非常喜欢你专注的过程,你做到了努力去观察折纸、按照图纸尝试方法。”(再次肯定“专注行为”)
妈妈:“那为什么没有折成最终的样子,可能会有许多别的原因,我们一起来讨论分析看看”
……
在此特别提醒,为了更好培养孩子的注意能力,形成专注习惯,每日设立孩子自主活动时间,且时间避免与一日三餐与作息时间冲突。(原因请详见本系列科普文章三)
方法三:亲子互动游戏非常适合该阶段幼儿的注意力培养。
互动游戏是通过平等互动开展的方式形成一种相互学习的社会化学习氛围,比起自己练习,孩子更愿意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倾听、模仿他人,从而提升自己的注意策略、观察方式、记忆方式等等。
所以,通过采用互动游戏的方式来提升孩子注意力及其他学习能力的方法,要比直接让孩子提前学习学业知识来得更有效,更为这个年龄段孩子所接受,并且在过程中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孩子的兴趣。
在前面的系列文章中,我们已经分享了一些提升视觉注意、听觉注意和反应抑制能力的互动游戏,家长可以阅读往期推文进行了解。在此,我们再分享两个可以提升孩子执行功能和注意力的互动小游戏——“纸牌对对碰”“听指令做动作”。
“纸牌对对碰” 可以让一名家长作为裁判,另外一名家长和孩子作为游戏参与者,从4×4的四宫格开始,先将四张纸牌背面放在桌子上(其中至少两张数字相同),由不同参与者轮流翻两张牌,找出数字相同的两张牌(如果不是相同再翻回背面)。
随着游戏熟悉度的不断提升,游戏可以逐步提升难度,比如增加纸牌数量,或者要求找到数字、花色都相同的两张纸牌。其中,纸牌的内容也可根据孩子感兴趣的物品来变化,并通过改变其中的一些要素来相应增加注意难度,让游戏具有一些挑战性。
游戏结束后,双方各自复盘并分享自己使用的注意方法和记忆策略等。该游戏既可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也可以提升孩子的工作记忆,这些都是对孩子未来学业有很大帮助的重要能力。
“听指令做动作” 则是要求听令者根据发令者的要求做相应的动作,比如“摸鼻子”“跳一下”“拍手”。后续可以提升活动难度,可以将指令逐步复杂化,比如“左手摸鼻子之后,右手摸左耳朵,再双脚跳跃”,以及可以听指令做相反动作。这个游戏可以提升孩子的反应抑制能力,也为孩子的学业适应做准备。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所有的游戏都需要遵守平等互动的原则,家长和孩子都可以成为发令者、也可以成为施令者。
最后,专注力的培养是需要基于孩子的整体健康状态的。
因此,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家长可以让孩子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健康饮食,保持营养均衡。此外,可以保持适当的运动,通过运动调整神经系统,进而能对专注力有一定的促进和提升。